水上人家_水上人家订餐电话

《辞海》有“疍民”条目,谓水上居民的旧称。而无“疍家”之条目,称之“疍民”,也许更确切一些。其实,疍民源于古代南方越族,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疍民以广东珠江一带为最多,他们分布在南海沿岸以至南洋诸岛。 疍民历来受歧视。清代雍正年间,始准疍民与齐民同列甲户,但仍被视为贱民。迨至民国初年,疍民才与国民平等。只有解放后,疍民才翻了身,做了主人,走上幸福的道路。 海口海滨的疍民,历史上人口较多,但由于不断地“海口化”和“村人化”,今天,只有捕捞新村、捕捞旧村和白沙门下村等三个村庄,计205户,986人。他们依然讲粤方言的寮家话,但对海口话也较为谙练。在习俗方面,海口疍民与海口人大致相同,但也保存某些独特之处。 居住:海口疍民向来舟居海上,漂泊不定。有时在海滩沙洲盖“白鸽寮”定居,寮上层居人,寮下面临水,便于出海谋生。解放后,有些疍民到陆地定居,盖起瓦房、小楼。如因城建征地建滨海街,盐灶海滨的捕捞队,已有部分疍民迁居海口港门东侧,称捕捞新村。 服装:海口疍民妇女衣服紧身,显得健美苗条。上衣大襟右扣,常用一块颜色鲜艳的布料衬于肩头袖筒之上,发髻插银钗,手戴玉器、玳瑁大镯。 婚姻:以前多是请媒说亲,父母包办。婚前,将船刷净洗洁,漆以新油,贴红婚联。婚日,兄弟朋友的船只都聚拢在一起,摆酒畅饮。进洞房前,要对民歌。 给小孩的命名也很奇特,生男喜用“仔”,生女爱用“姑”。子女成年后,常以“龙凤彩珠波”等字命名,表明自己所属的家庭派系。 信仰与禁忌:海口疍民祭天后圣母、兄弟公、昌化公和江大将军,这些都是海上的保护神。船出航或停航都烧香祈祷神灵保佑水上航行平安。 海口疍民的禁忌颇多。平时上船,不从船头金顶跨过。放钓时,叫吃饭就要及时入座,不能回答“不吃”或“你们先吃”,如果这样说就不吉利,就意味着鱼不吃饵,不上钓,钓鱼就会落空。煮鱼不斩尾巴,意为留有后路,以免日后断绝,捕不到鱼。另外孕妇生孩子,未满月,其丈夫不得过别家船,不得进别屋。

您好,各地民居具体特点如下:

窑洞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具有浓郁的地区特色,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光和取暖的需要,这一由自然环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风格最后演绎成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风俗习惯,甚至还发展成带有等级性质的封建规则,人们观念中以北为上,南面次之,甚至坐北面南成了君临天下的代名词。

水乡居民

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允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要,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江南水乡民居在单体上以木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为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